自己喜欢自己喜欢的
新浪微博:娜娜贝

© 娜娜贝
Powered by LOFTER

中秋:三秋恰半 好梦常圆


传统节日中,除新春外,最称得起“佳节”二字的,非中秋莫属。中秋佳节,佳在两处:一曰月圆,二曰花好。农历讲究阴阳调和,既让年合四季,又使月合圆缺。初一为“朔”,彼时新月弯弯;十五为“望”,此时满月圆圆。旧时正月十五、七月十五、十月十五分别称“上元”“中元”和“下元”。唐朝时,八月十五成为一个重要节日,不仅因为月圆,更因为季候的美好。旧历七月孟秋,八月仲秋,九月季秋。八月十五居于仲秋之正中。这时中原暑气已消,正是风和日丽、天高云淡的时节,空气中飘荡着桂花香气,让人神怡。

佳节对应佳肴,中秋美食中最有名的就是月饼。以其圆形象征圆月,更预示着团圆。在这温馨的小点心背后,却有个热血的传说。那是大元至正二十六年秋八月,异族的统治即将走到尽头。愈是穷途,愈是疯狂。为方便监视,蒙元要求十户人家供养一个蒙古兵,吃住全在家中,欺男霸女,作威作福。其时朱元璋早已揭竿,攻城略地开仓放粮,制作面饼赈济百姓。蒙古人对面食不感兴趣,没有发现饼子里的玄机。汉人掰开面饼,发现内里竟塞着字条:八月十五杀鞑子。老百姓接到口令,磨亮那把十家人共用的菜刀,月圆之夜集体行动,杀死盘踞家中的鞑子兵。四年后,元朝灭亡。后来为纪念驱除鞑虏的起义,每逢中秋,都吃月饼。



天津人更有口福,除了月饼,中秋时螃蟹也刚好上市。民国诗人冯文洵在《丙寅天津竹枝词》中记:买蟹归来不忍烹,今宵更任尔横行。相传爬月占休咎,纸捻燃灯照眼明。讲的是老天津卫“爬月”的风俗。过去海河里就产螃蟹,家家户户赶节前买上几只养在盆中。待到月圆之夜,在螃蟹背上绑上油灯捻子,放在院子里任其爬行。迷信讲:螃蟹爬向屋内,来年财源广进;爬向院外,怕有散财之灾。家大人就交待孩子拿竹竿把向外爬的螃蟹往回赶。是夜,天上月圆星明,地上灯火游移。孩子追着螃蟹满院子跑,大人们欢呼雀跃好不热闹。螃蟹爬进屋自然就死路一条,被捉住后除去灯捻,扔进锅里。只消片刻,香气四溢,盛盘上桌,膏黄顶盖,全家围坐在月光下边吃边聊。而今海河早已不产螃蟹,天津更少有独门独院的住家,爬月也就不为人知了。

无论月饼还是爬月,中秋民俗大多与月有关。按礼制,古时帝王春分祭日、夏至祭地、秋分祭月、冬至祭天。不过秋分日期并不固定,民间往往将祭月的时间借到八月十五,确保祭祀时月亮最圆。帝王祭月为彰显皇权神授,民间祭月却成了女人们的专利。人们相信,日是太阳,月是太阴。阴对应女性,月亮盈亏冥冥中与女人月事有种莫名的关联。女子祭月,祷告内容都是女人家的私房话,男子需要回避,于是有“男不拜月,女不祭灶”之说。神话里,月亮之神也是位美女,唤作嫦娥。她住在月亮上的广寒宫,宠物是只捣药的玉兔。旧时中秋,大人爱给孩子买一种叫“兔儿爷”的玩偶,金盔金甲罩袍束带,背上插着令旗,头上两根雉鸡翎威风凛凛,一副大将军模样,只有那长耳朵和三瓣嘴儿暴露了身份,原型就是月宫里的玉兔。

宋时苏轼《水调歌头》中,由月的阴晴圆缺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,感慨“此事古难全”。中秋佳节,地上花好,天上月圆,人间也就应当团圆。东坡词曰: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。但愿,但愿。


评论 ( 3 )
热度 ( 14 )